法律系前途與理想,給想讀 Law 的一封信 (下)


很多law友抱怨讀law是伏科,除了因為reading又多又深、考試爛grade外,更主要是不滿InternTraining ContractPCLL機會少而競爭大,跟入大學之前「讀到law就一定衣食無憂架喇」的期望出現重大落差,所以有強烈的中伏感。




想睇返上集既同學仔可以按這裡



   成為律師的途徑

首先有必要向不是讀法律的讀者解釋一下成為律師的途徑。眾所周知律師分為大律師和事務律師,而每年法律系畢業生十居其九都是做事務律師,入到英美國際級的大型律師行更是多數法律學生的願望,所以本文會集中討論事務律師的職業路徑,至於大律師可能有機會再另寫新文討論了。一般而言,要成為一個律師(方便起見律師這裡指事務律師),除了要完成法律學位(Bachelor of Laws,簡稱LLB)之外,亦要完成為期一年,等同執業牌照的法學專業證書(Postgraduate Certificate in Laws,簡稱PCLL),之後要到律師行實習兩年,才能正式成為律師。那兩年的實習合約我們叫Training Contract,簡稱TC,一般而言大型的國際律師行會提早兩年招聘實習律師,學生在尾二那年的暑假會在那些律師行做實習,爭取獲聘取得TC的機會。




   僧多粥少

由此可見,成為律師的道路十分漫長,中間遇到的挑戰當然會非常多,如果你的目標是進入那些起薪可以高達六萬多的國際大行,需要的努力和運氣自然不少。傳統上英國五間Magic circle firms (比如Clifford Chance)被視為最頂尖的國際大行,近年因為香港的金融業食正大陸條水,也有越來越多美國華爾街律師行,即是所謂的White shoe firms ( 比如Sidley Austin)進入香港市場,由於它們的業務幾乎是清一色商業工作(上市、合併等),人工甚至比那些傳統大行高一截。


除此之外,也有很多出色的美國、英國、澳洲、本地的大型律師行,一樣爭崩頭。僧多粥少,港大、中大和城大每年有近千個LLBJDJuris Doctor,必須有本科學位才能修讀的兩年課程,並非博士學位)畢業生,加上大量由英國、澳洲回流的留學生,無論是大行的Summer intern還是TC,競爭都是激烈無比。很多人當初選科就是見到行業亮麗的表面,將讀law和成功、搵到錢和有社會地位劃上等號,忽視了成功者永遠都只是少數的事實,因而產生了極大的期望落差,所以才會有中伏的感覺。


其實只要我們抽離地分析,有哪些行業是沒有競爭的?數以千計商管科、金融科出身學生狗衝的國際投行,競爭更殘酷更慘烈,醫生看起來威風八面,背後辛酸大概不足為外人道,會計師樓工時之長工作之沉悶,而且人工之不合理,情況豈非更差?家家有本難念的經,單單因為考好了公開試,考入了法律系,就覺得自然會有好公司請,衣食無憂,這大概是一個不太合理的期望。要入好的公司競爭大,正常不過。退一步來說,就算入不到這些國際大行,本地也有很多很多優秀的律師行,人工不錯,而且工時穩定。老實說,在香港青年失業情況普遍的大環境下,法律系學生的待遇已經很不錯了。



   PCLL另一個擔憂

另一個擔憂的來源,就是怕進不了PCLL。很多人以為有法律學位,就等於可以做律師,事實絕非如此。事實上,每年有數以千計的本地法律系畢業生,加上幾百個外國回流的留學生,爭奪大約七百個PCLL學位,換言之進入PCLL的機會只有一半左右(一般來說成績要求是最起碼high 2.22.1就幾乎保證入到)。想像下寒窗苦讀三四年,到頭來當不成律師,的確是頗大的打擊。由於PCLL的收生嚴格,但過程其實不太透明,三間院校的收生標準是否劃一,本地生和海外生之間的競爭是否公平等等,一直存在極大爭議。本地學生認為應該讓「自己人」優先,指控回流學生跟他們搶位,海外生則認為大學偏幫自己學生,對他們不公平。


誰對誰錯很難說,但有一點是肯定的­,就是不同地方、不同院校的評核標準和計分方式差天共地,根本不可能完全公平地把來自不同大學學生的成績作比較,更遑論以此作為收生的唯一準則。因此業界有聲音提出以公開考試取代PCLL,類似美國和中國的國家司法考試,合格者就取得執業資格。不過這個建議還在醞釀階段,就算通過了都是十年八年後的事。公平也好,不公平也好,我們都要面對PCLL的,所以只能夠做好自己,把書唸好了。畢竟法律這一行還是一個很傳統的行業,看重成績和出身,人在江湖,就身不由己了。


這是我讀了四年法律得到的資訊和總結出來的經驗,希望可以為正在讀law、有興趣讀law,或者只是想了解讀law是怎樣一回事的你,提供一些有用的參考吧。



From: punchmagazine.hk